手机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电子仪器,得益于移动支付的发展,目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解决。 在我国有生活能力的人几乎都有一部手机,特殊情况下有的人还有好几部,人们通过手机的网络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美好。 手机属于无线连接设备,通过电磁波与外界联通,人们无时无刻都被这种电磁波笼罩着。这时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手机的电磁波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会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使用手机会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机的电磁辐射是怎么回事。 电磁辐射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载体就是我们俗称的电磁波,其传播速度等同于光速。手机的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通讯公司的无线基站,当手机上网或者通话时需要通过无线电波与基站联系,这些无线电波可以辐射能量,其中被人体吸收的电波称为手机辐射。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哪个危害大,手机辐射属于哪一种?如果想要论述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仅仅定义电磁辐射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能量的强度对其进行区分。 现实中人们根据辐射的强弱将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很高的电磁波或者高能粒子波,其能量大到可以影响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运行,并且还可以破坏物质的化学键,使其变成电离状态。常见的有X射线、γ射线等。 非电离辐射:是指那些能量较低的电磁辐射,能量低到并不能使物质产生电离状态,也不能破坏物质的化学键,常见的有微波、太阳光、紫外线等。 通过上述概念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辐射能量越大危害越大,电离辐射可以影响原子的运行,还可以破坏物质的化学键。如果作用于人体,直接的危害就是破坏人的DNA,人的遗传物质一旦遭到损害,后果非常严重,轻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重则可立马死亡。电离辐射具有强致癌性,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事时产生的放射污染就是电离辐射,很多人当场就去世了,即便是那些幸存者,也在几年后因罹患肿瘤死亡。 说了这么多,手机属于那种辐射? 手机又称为移动电话,是一种无线连接设备,其发射的是一种低功率射频波,属于低能量波,所以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 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是不是意味着对人体没有危害?这个不一定,辐射往往会有累计效应,时间久了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有的研究认为低频辐射对人类可能有致癌作用。虽然目前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直接证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但一些间接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手机会增加人体罹患某种肿瘤的风险。比如诱导脑肿瘤产生的风险,人们使用手机接听电话时离大脑最近,手机辐射对大脑的影响也最大,有研究证明每年使用手机通话时间超过1640h(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年限超过10年以上,这会增加颅内肿瘤的风险。 长期使用手机会增加身体肿瘤的风险,并且还与身体接触手机的部位有关有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长期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这5种肿瘤的风险。 脑肿瘤:手机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接听电话,大脑是最接近手机辐射的人体器官,因此大脑最可能受到影响。分析表明,手机辐射短期内不会导致颅内肿瘤生长,但长期辐射后有诱导颅内肿瘤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手机超过10年,每年使用累计呼叫时间超过1640小时,就会与颅内肿瘤生长产生关联性。 唾液腺肿瘤: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手机辐射会导致唾液腺肿瘤,但有些报告指出唾液腺部位暴露在手机辐射下累计时间超过1348小时,会增加罹患唾液腺肿瘤的风险,具体这个风险有多大,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数据能够说明。 睾丸肿瘤:这个挺有意思,想来谁也不会用睾丸接电话,但有些男生喜欢把手机放在裤子的口袋里,这在无形中让睾丸也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的确会增加睾丸肿瘤的风险,但具体两者的关联性有多强,文章中却没有提及。 白血病:这种血液系统肿瘤的风险主要是远期的影响,没有研究证明短期的手机辐射会导致白血病。有研究表明每年使用手机的累计呼叫时间超过1640小时,连续5-6年后,这种白血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黑色素瘤:人体的任何部位都有产生黑色素瘤的风险,但有研究表明每年累计手机通话时间超过365小时(平均每天超过12分钟),且使用持续时间超过5年,这些人群的头脸颈部生长黑色素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 如何预防手机的辐射?
手机是我们常用的通讯工具,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其中手机辐射的影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短期内手机辐射对身体影响不大,但其长期的累积影响不能小觑。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手机辐射可以导致肿瘤,但相关的研究已经表明,长期暴露在手机通话时的辐射下,的确会增加某些肿瘤的风险。
推荐阅读:西安视窗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